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外文名:Dravidians;别名:德拉维达人),又称地中海高加索人种,是指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总人口约3亿,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多信印度教湿婆教派,少数信伊斯兰教基督教。其包含三类人种类型:欧罗巴人种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如泰卢固人、泰米尔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如托达人、坎德人)及尼格利陀人种类型(如帕尼安人、卡达尔人),部分部落仍保留采集狩猎的原始生计方式。

达罗毗荼人被认为是南亚现存最古老居民,其祖先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存在关联。公元前1500年,达罗毗荼人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随后便分散到全国。学术界对其起源存在争议,部分观点主张其为印度土著。

达罗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出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文化遗址。此后,随着雅利安人的进入,该地区建立了种姓制度,达罗毗荼人的部分群体在此制度下成为底层。印度独立后,其行政区域的划分考虑了语言分布因素,由此形成了包括泰米尔纳德邦在内的一些邦。

名称由来

达罗毗荼(Dravidian)一词最早是罗伯特·考德威尔在他的达罗毗荼文法比较的书中借用梵语drāvida一词创造的,而drāvida一词是公元7世纪的梵文文献中用来指代南印度的泰米尔语的。

基本介绍

达罗毗荼人是指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总人口约3亿,由古代从地中海迁入的欧罗巴人种民族与当地居民混合形成。三千多年前,有些说雅利安语的人进入北印度,该族一部分被征服和同化,一部分南迁。其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中部和斯里兰卡北部;少数分布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和信德省,称"布拉灰人"。包括泰卢固人、泰米尔人、坎纳达人、马拉雅拉姆人、冈德人、托达人等。

起源

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半岛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原有相当高的文化,闻名于世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文化(现即达罗毗荼人所创造。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游牧的雅在巴基斯坦境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发达。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贡德人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他们的经济、文化均很落后,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信仰,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一般认为达罗毗荼人与哈拉巴文明有关。雅利安人来到后,达罗毗荼人被赶到次大陆南部,建立百乘王朝潘地亚朱罗国、哲罗等王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17~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后,将达罗毗荼人切割开来,进行掠夺、压迫,破坏了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印度独立后根据各民族要求建立泰米尔纳德邦(原马德拉斯邦,以泰米尔人为主)、安得拉邦(以泰卢固人为主)、卡纳塔克邦(今卡纳塔克邦,以坎纳拉人为主)和喀拉拉邦(以马拉亚兰人为主)。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人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利莫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区域被水淹没,这种说法在泰米尔语的文献中也有记载。

历史沿革

公元前1500年,达罗毗荼人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随后达罗毗荼人便分散到全国。

组成分布

达罗毗荼人包含三类人种类型:欧罗巴人种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如泰卢固人、泰米尔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如托达人、坎德人)及尼格利陀人种类型(如帕尼安人、卡达尔人),部分部落仍保留采集狩猎的原始生计方式。

参考资料

特征

达罗毗荼人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

宗教信仰

达罗毗荼人多信印度教湿婆教派,少数信伊斯兰教基督教

服饰

达罗毗荼人根据他们所在地区的不同,穿着不同的传统服饰。最传统的服饰是腰布,由一块五颜六色的格子棉布制成。腰布通常是白色的,偶尔有红色、绿色或金色的镶边。戴用棉花做的头巾,昂贵的丝绸头巾则用于特殊场合,如节日和婚礼。达罗毗荼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纱丽。

相关文明

达罗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棉花的人。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达罗毗荼人进入奴隶社会,创造了印度古代文明,称为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主要指印度上古文化,是印度河流域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创建的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城市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据考古学家和专家学者的探察和考证认为,古印度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从城市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早在哈拉帕时期,人们已经学会了拦河筑坝和修渠引水,对土地进行灌溉,因而农业发达。主要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棉花等,养殖的牲畜有牛、羊、骆驼等。家用器具则是铜器、陶器与石器等,使用的工具有斧、镰、锯等,软陶泥制品种类繁多、做工细致,如护身符、印章、首饰等,做工精细的青铜制品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铜像、头像等,这都说明哈拉帕文化已进入金石并用的时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由石、铜、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面刻的文字或图画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文字。据考证,这种印章文字,是宗教崇拜的一种方式,也是产品所有的标志,更是贸易时代物物交换的凭证。据说从史前起,南亚西北部沿海地区的印度居民就开始与中亚、西亚等地区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砝码、印章、青铜等制品以及从阿富汗、伊朗等地输入的物品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和运输业都比较发达,城市以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主。尽管这些印章文字至今还没有被后人破译释读,但可以看出哈拉帕文化基本上是一种以农业文化为基础、以农村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城市文化。

这个时期的城市建筑也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城市有卫城和下城两个区域,前者地势较高,墙体高厚,建筑牢固,四周有塔楼,内有粮仓、会议厅、店铺等,还有一个排水系统很完善的浴池(可能是宗教沐浴用),下城部分地势较低,街道整齐,但房屋大小不一,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形态已有了贫富差别和国家雏形。

哈拉帕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在与其他地区和民族文化广泛联系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在这里出土的印章上,刻着古代两河流域古代英雄吉尔伽美什降服狮子和恩启都勇斗天牛的故事,只是将狮子变为老虎,天牛改成了独角兽。”达罗毗荼人最早学会种植棉花,使古代印度河流域成为古代世界最早的植棉地区之一,而制棉技术的发明及其外传,则给世界各地带去了衣被之福。

约在公元前17世纪,印度河流域的许多城市遭到破坏,其文明和文化也随之迅速衰落。相关原因说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异族雅利安人入侵所致,也有些学者认为是洪水泛滥造成,还有些学者从地质水利的角度考察分析,认为是海岸隆起,使海水后退、河流改道,致使商业城市断掉了经济命脉。其他观点也很多,如有的学者认为是地震、沙漠侵蚀、大旱等自然灾害所致;有的学者认为是当时社会内部的矛盾尖锐,以及争霸斗争激烈造成其衰亡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或是未知的原因,都不可能彻底消灭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只能使其“非城市化”。文明自有它生存的延续性,或者说是迫于某种外力而变换了一种生存方式而已。

哈拉帕文化是南亚次大陆最早产生的文化,学界认为这一文化是由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所创造的,所以又称之为达罗毗荼文化。它从公元前2500年持续到公元前1700年,并对外来侵入者雅利安人的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构成了印度文化的渊源之一。

达罗毗荼人.中文大百科全书.2025-10-22

「兰大领读者NO.2」毛世昌:第2讲 印度是“人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10-18

汉族人口大坍塌,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消失一半|智谷趋势.荔枝网.2025-10-18

郑和先祖或与印度人同宗 其直系先祖源自波斯-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11

印度简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12-11

金色纱丽.今日头条.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