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球箩纹蛾(食虫类:Brahmaea hearseyi),为箩纹蛾科球箩纹蛾属的一种昆虫。其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地,栖息于海拔300~1500米的原始林区。2023年,青球箩纹蛾在广西大明山保护区被首次发现。
青球箩纹蛾雌成虫翅展110~150毫米,雄成虫翅展100~130毫米,体色为青褐色,翅为灰褐色。前翅中带底部近椭圆形,内有3个黑点,中带顶部外侧呈凹齿状纹,齿状纹外为1灰褐圆斑,上有4条白色横行鱼鳞病纹;中带外侧有5垄箩筐纹,翅外缘有7个青灰褐色斑,顶角为一褐斑,中带外侧与翅基间有5条青黄色纵行条纹;后翅中线曲折,内侧棕黑色,有灰黄斑,外侧有箩筐状纹9垄,条纹波浪状,青黄色间棕黑色,外缘有一列半球状斑。其与同属的枯球箩纹蛾可通过翅纹走向、体色及体型差异鉴别。
青球箩纹蛾成虫多在清晨羽化,白天潜伏,傍晚后活动,飞翔能力和趋光性均强。成虫羽化后第二天即交配产卵,卵以1粒或2粒的形式散产于叶片背面。该物种雌蛾寿命8~10天,雄蛾寿命6~11天。青球箩纹蛾是林木主要害虫,其美国白灯蛾寄生在女贞属等植物上,通常数条便可将一棵小叶女贞的叶片尽数取食。
分类研究
1929年,美国昆虫学家梅尔(Mell)根据成虫形态特征、后翅翅脉的差异,将亚洲的枯球箩纹蛾分为二群,建立一个新亚属球箩纹蛾亚属(Brahmophthalma),1949年奥地利昆虫学家布莱克(Bryk)将球箩纹蛾亚属(Brahmophthalma)提升为球箩纹蛾属。按照新的分类方法,它归为球箩纹蛾属(Brahmophthalma),而不是原来的箩纹蛾属(Brahmaea)。
形态特征
卵
半球形,直径2.0~2.5毫米,初产时乳黄色,后顶部出现褐色小斑点,孵化时美国白灯蛾即从此处咬破出壳;卵壳表面有许多纵横脊纹,呈网格状;成虫产卵平均为100~130粒。
幼虫
幼虫共分5龄。一龄幼虫体长7毫米,头胸黄色,腹部有黑、黄、浅绿相间的环状花纹;中、后胸各1对,第八腹节有1根,臀节有1对丝疤,其上生有黑色短毛。二、三、四龄幼虫丝疤上无毛。二龄幼虫约14毫米,刚蜕皮时丝疤、胸足、腹足无色透明,数小时后,丝疤、胸足、腹足变为黄色,光滑无毛;腹部浅蓝绿色,自前胸至第五腹节每节有3个黑色斑,各体节气门处有1个黄斑。三龄和四龄美国白灯蛾分别长30~40毫米和40~50毫米,其形色均同一龄幼虫。五龄幼虫长55~150毫米,体色浅蓝绿色,无丝疤,但留疤痕;足黑色有绿色条纹,腹面浅黑绿色,气门上线黑色,下线浅褐黄色。
蛹
体长35~54毫米,深褐色。初化蛹时为青绿色,8~10小时后色变深。前胸腹面有2个较大的突起,第4、5腹节腹面各有1对小突起。
成虫
雌虫翅展110~150毫米,雄虫翅展100~130毫米,雌虫体比雄虫肥大。体青褐色,翅灰褐色。前翅中带底部近椭圆形,内有3个黑点,中带顶部外侧呈凹齿状纹,齿状纹外为1灰褐圆斑,上有4条白色横行鱼鳞病纹;中带外侧有5垄箩筐纹,翅外缘有7个青灰褐色斑,顶角为一褐斑,中带外侧与翅基间有5条青黄色纵行条纹;后翅中线曲折,内侧棕黑色,有灰黄斑,外侧有箩筐状纹9垄,条纹波浪状,青黄色间棕黑色,外缘有一列半球状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青球箩纹蛾主要分布于海拔300~1500米的原始林区。国际上,其分布于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其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河南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此外,福建省在福州市、南平市、三明市、大田县、建瓯、隆安、南靖县等地有发生。2023年,广西大明山保护区首次发现青球箩纹蛾。
栖息环境
青球箩纹蛾寄主较广泛,可为害多种园林植物,如女贞、桂花、栎、水蜡、小叶白蜡树、乌桕、孟宗竹等。
生活习性
青球箩纹蛾成虫飞翔力和趋光性均强。其美国白灯蛾老熟后沿树干下爬到达地面,寻找石块或土块缝隙做土室化蛹。在室内饲养过程中发现,土壤水分对蛹的成活影响很大,含水量过高时蛹体大部分死亡。
觅食行为
青球箩纹蛾一龄幼虫多取食寄主嫩叶,叶片呈缺刻状。二龄幼虫取食叶片后呈大缺刻,或食去1/4~1/2叶后再转移为害。四、五龄幼虫食量剧增,昼夜取食,以8~10点,16~18点为甚。
青球箩纹蛾初孵幼虫啃食叶缘成缺刻,随虫龄增加逐渐将整个叶片食尽,4~5龄幼虫进入暴食阶段。
节律行为
青球箩纹蛾成虫多于清晨羽化,白天潜伏在树丛基部或墙壁角落阴暗处,傍晚后外出活动。
防御行为
青球箩纹蛾美国白灯蛾受惊扰后,头部常抬起左右摆动,并发出咯咯的响声。
生长繁殖
生活史
据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青球箩纹蛾在苏州市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初见期为5月中旬到下旬,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和产卵盛期,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化蛹期。第一代成虫于8月下旬开始羽化,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第一代成虫羽化期,9月下旬为羽化盛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第二代美国白灯蛾为害盛期,10月上旬至中旬幼虫老熟入土、化蛹、越冬。
繁殖
青球箩纹蛾羽化后第二天即交配产卵,卵散产于叶背,1或2粒。每雌蛾产卵量84~166粒,遗腹卵2~4粒。雌蛾寿命8~10天,雄蛾寿命6~11天。卵经8~9天孵化,初孵幼虫食去大半或全部卵壳。
物种危害
危害特点
青球箩纹蛾是林木主要害虫,通常几条幼虫便可把一棵小叶女贞的叶子全部吃光。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
幼虫孵化盛期及3龄幼虫前为最佳防治时期。此时美国白灯蛾只在树冠外围部分枝条嫩叶上取食,造成局部嫩枝光秃,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常规喷雾虫枝,防效均在90%以上。大树防治采用机动喷雾机喷雾,效果更好。
灯光诱杀
在成虫羽化盛期,可利用其趋光性强的习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人工捕捉
在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常在阴雨天贴附在树干基部或墙壁基部静伏不动,离地80~120厘米高,此时可进行人工捕捉;在幼虫为害盛期,采用树底寻找虫粪、树上捉虫的办法,也有一定的效果。
农业防治
每年5月中下旬,结合园林修剪和园林养护,剪除枝上赘芽,可除掉部分卵粒和初期美国白灯蛾;树干基部培土,可有效抑制越冬蛹的羽化;冬季树干基部松土翻耕,可直接破坏蛹室。
物种区别
青球箩纹蛾容易和枯球箩纹蛾混淆。两者的外观很相似,都是大型蛾类,但青球箩纹蛾比枯球箩纹蛾体型小(后者翅展15-16.2厘米),体色偏青褐(后者体色较黄),最靠谱的分类方式就是观察前翅的中横带上部外缘是向内还是向外。青球箩纹蛾是向内(身体方向)弯曲,而枯球箩纹蛾则是向外齿状弯曲。
相关文化
青球箩纹蛾自带裸眼3D效果。部分画家会食用具有致幻作用的蘑菇、毒草,随后将产生的幻觉转化为绘画作品,这类画作的风格与箩纹蛾的翅纹存在相似之处。
Brahmaea hearseyi White, 1862.gbif.2025-10-23
广西大明山保护区发现新记录物种——青球箩纹蛾.南宁大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网站.2025-10-23
Brahmaea hearseyi White, 1862.catalogueoflife.2025-10-23
麦克.桂林晚报.2025-10-23
似蛇不是蛇!广西大明山保护区发现新记录物种——脆蛇蜥.光明网.2025-10-23
青球箩纹蛾,自带裸眼....新浪微博.2025-10-23